廉颇、李牧、白起、王翦被誉为“战国四大名将”炒股杠杆配资,在这段充满硝烟的历史中,赵国与秦国无疑是出产最为著名将领的两个国度。四大名将中,赵国与秦国的军事成就尤为耀眼,这两个国家的名将几乎成为了历史的代名词。
廉颇,赵国的名将,以勇猛的战功和卓越的指挥才能著称。他的一生横跨了三任赵王的统治,几乎成了赵国军队的象征。廉颇率领赵军屡次战胜四周的敌国,他曾深入齐国,攻下阳晋,先后在几次战役中打败魏军,先夺取几邑,再占领防陵、安阳。他在几之战中成功击败了秦军,而在长平之战时,尽管赵军损失惨重,但廉颇依然死守阵地,使得秦军未能攻破赵国的防线。
然而,即便赵国在长平之战后疲弱不堪,廉颇依旧能带领赵军重创燕国,俘虏燕军主帅,甚至几乎让燕国灭国。赵悼襄王即位后,因贪图权力欲削弱廉颇的兵权,提拔乐乘来取代他。面对君命,廉颇不但没有屈服,反而发动攻击,最终导致他无法再在赵国立足。失势后,廉颇逃往魏国,却依然未能得到重用,最终只能流亡到楚国。尽管他一生多次浴血沙场,但未能再有战功,最后客死异乡,堪称悲剧。
展开剩余75%李牧是赵国末期的名将,起初他是一位边防军官,长期驻守赵国北境,抵御匈奴的侵扰。在长达十年的防线守卫中,他凭借智勇,成功消灭了匈奴十万骑兵,令匈奴长时间不敢侵犯赵国领土。李牧的名声也因其在肥下之战中智勇双全地击败了秦军而达到了顶峰。
但尽管他屡屡击败强敌,甚至在邯郸保卫战中将赵国都城守得固若金汤,面对不断进攻的秦军,李牧却最终死于赵王的猜忌和背叛。赵王迁在王翦的反间计下,把李牧诬陷为威胁,从而剥夺了李牧的兵权,最终致使李牧被害。李牧死后,赵国失去了最后的支柱,不久便灭亡。
白起被誉为四大名将之首,他是秦国最具传奇色彩的战神。在伊阙之战中,白起凭借精妙的战略,成功消灭了韩国与魏国的联军24万,斩杀了魏军主将。随后,他在伐楚之战中屡屡攻破楚国的都城和陪都,令楚国的强大都陷入绝境。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长平之战,白起巧妙地运用诱敌深入的计策,成功包围了赵国的40万大军,将其全部歼灭,战果骇人,几乎令赵国彻底崩溃。
然而,尽管白起一生战绩辉煌,他的结局却令人惋惜。长平之战后的白起,因为对秦昭襄王的不满和屡次违抗命令,最终遭遇了秦王的猜忌。在被要求再次出征邯郸时,白起因生病借口拒绝出战,遭到秦王的强迫。白起的言辞和态度触犯了秦昭襄王的尊严,加上范雎的挑拨,秦王最终命令白起自尽。虽然他一生斩敌无数,却最终死于自己人的刀下,成为悲剧中的传奇人物。
王翦作为秦国的名将,堪称“灭国之王”。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王翦和他的儿子王贲几乎亲手摧毁了除了韩国之外的所有诸侯国,尤其是在李牧死后,王翦的阴谋和计策更是决定了赵国的命运。令人好奇的是,在这四位名将中,王翦为何能够善终?
首先,这与他的高情商密切相关。名将往往性格刚烈,尤其是那些极具才能的将领,容易产生傲气。王翦的情商无疑是四人之中最为出色的,李牧次之,白起排第三,廉颇则居于最后。
王翦的高情商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与君主相处时,他懂得如何揣摩和迎合秦昭襄王的心思。在要求60万大军征战楚国时,王翦通过连续请求房产等事宜,巧妙地向秦王展示自己对财富的贪欲,消除了秦王对他的猜疑。这种做法让秦王放心,认为王翦并不渴求权力,而是注重物质利益。即使王翦手握重兵,他依然巧妙地营造出一种“不重权”的形象,这使他在政治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
而其他三位名将的结局,则与他们的情商低有关。廉颇因直接反抗赵悼襄王,导致了他最终的流亡;白起因反讽秦王和不服命令,也最终自食恶果;李牧则因为坚守原则、不随意改变策略,最终被赵王迁所诬陷致死。
其次,君主的品性对将领的结局也至关重要。廉颇遇到昏庸的赵悼襄王,李牧则是赵王迁的牺牲品,而白起虽然曾得秦昭襄王的信任,但他最终因违反君命而失去生命。王翦则幸运地遇到一个明智且宽容的秦始皇,他的聪明与机智恰好为他赢得了君主的信任。
总的来说,王翦能够善终,不仅仅是因为他本身的军事才能,更因为他具备极高的情商,同时也遇到了一个明主。四大名将的命运,正好反映了在复杂的政治和军事局势下炒股杠杆配资,个人品性与君主的作风对结局的深远影响。
发布于:天津市港陆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