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好的找老外杂交”,这句话出自某老师的口中,语气中满是自以为是。他甚至主动鼓动中学生们去国外赚钱,以为只要到国外和外国人结婚,就能一跃成为“人上人”。但遗憾的是,这位老师自己并未有足够的能力在国外生存或发展,演讲也只能在国内进行。他对西方社会的理解浅显,根本不了解西方国家内部的隐性阶层制度。即便有些人能够通过移民到西方寻得一席之地,他们在当地的社会地位,也可能只会停留在最低的层次配资手机平台,仍旧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西方的混血问题,尤其是在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两个曾经的殖民大国中最为显著。西班牙早有成文的法律规定,混血儿的社会地位。拉美的伽斯塔种姓制度便源自这种混血等级观念。例如,黄种人与白人女性结合所生的孩子,既继承了白种人血统,又带有黄种人特征,他们被称为“麦斯蒂索人”,在西班牙社会的16个等级中处于第四等级。西班牙人划分等级的标准看似简单:拥有本土户口簿的白人是第一等级,而那些出生在拉美、居住在马德里的白人(即克里奥尔人)则是第二等级。接下来的等级依次是四分之一土著血统的人、混血儿以及其他不同血统的群体,最终构成了一个十六层的社会阶梯。假如那位老师生活在16到18世纪的拉美,即使他能够结识各种不同种族的女性,他的后代无论学业再如何优秀,最多也只能在三、四等等级中挣扎。
展开剩余69%然而,拉美的混血制度并没有培养出更为先进的文明。尽管混血种族往往在体育方面具备更强的爆发力,尤其在足球领域表现突出,但在科技、军事和政治领域,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却寥寥无几。与西班牙和葡萄牙人不同的是,英格兰的清教徒移民带着家庭和信仰来到北美,建立了那个被许多人视为文明灯塔的美国。
尽管美国被称为“自由和机会的国度”,但它也有着深刻的阶层制度。所谓的“沃普”(WASP)群体——白人、清教徒及撒克逊血统的后裔——是美国的主流阶层,享有特权。美国白人之间也有严格的等级划分,例如法国和德国等富裕欧洲国家的移民后裔常被视为二等白人,而爱尔兰人、意大利人等南欧血统的白人,甚至被认为是“半黑人”。至于拉美移民,他们的地位更低。中国移民初到美国时,遭遇了土地拥有权的限制,被迫集中在“唐人街”这一狭小的区域。尽管如今一些华人通过努力获得了财富,但在许多老美洲白人眼中,他们依然被视作“次等人”,甚至不如黑人团体来得重要。
近现代的西方殖民帝国,不论是英国、法国,还是其他殖民大国,都早已在内部划定了严密的种族和民族等级。华人通常处于第三等级的位置。大英帝国的第一等级是本国贵族及富豪,第二等级则是苏格兰、威尔士人及那些移民到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后代,而印度人则大多被归为第三等级,最多有可能成为第四等级。法国的殖民体系同样明确,非洲的统治者和实权派在法国社会中拥有更高的地位,在二战时期更是助力法国复国,这些人有时能直呼戴高乐总统为“爸爸”。相比之下,法国的北非移民地位甚至高于华人,时常能够在法国国内发起大规模的骚乱。
我们华人自视为华夏文明的传承者,拥有几千年灿烂的历史和文化,然而,某老师的言论却显得如此狭隘,甚至不自觉地贬低了自己和同胞的尊严。事实上,他和他的同类,正是华夏历史上那些最为堕落、最为自轻自贱的人。自古以来,华夏的读书人都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崇高志向,追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正是这些“天真”的读书人,才让华夏文明在无数风雨中得以屹立不倒。
发布于:天津市港陆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